伏羲女娲被描述为人首蛇身的始祖,这是因为蛇在当时被崇拜为神兽。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变得更加强大,经过征服和融合的过程,龙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神兽出现了,它融合了更多其他神兽的特征,成为了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形象。
——大司马说
甲骨文中的“蛇”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尤其是三角形的蛇头,蜿蜒扭曲的蛇身,都生动地描绘了蛇的形态特征。
“蛇”字起源于小篆,略显出现代“蛇”字的迹象,隶书中更加明显,直至楷书才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蛇”字。
十二生肖的甲骨文
在《诗经》中,蛇被看作吉祥的生物。比如在《小雅·斯干》中,提到了蛇,表达了对蛇的祝贺和赞美。
在古书中,“虺”是指一种毒蛇。据说,梦到熊、罴、虺和蛇,是预示着即将生育儿女的吉兆。
古代文献典籍中对蛇和蛇的象征意义的记载,最显著的应该是关于起源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
在前面提到的汉画像石中,描绘了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华夏始祖)。而事实上,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到,在上古时期的传说中,许多神灵的形象都是人首蛇身的。
王仁湘研究古代文献发现,除了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其他三皇五帝,甚至包括大禹在内,都被描述为具有人首蛇身的形象。
《山海经》中多次提及了许多以人首蛇身为形象,或者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和神人,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等,并记载了众多山神的传说。
操蛇之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而《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颇具知名度的。这个故事源自战国时期,描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不畏艰难和困难,坚持不懈地搬移两座大山的故事。
愚公因行走时遇到太行和王屋两座高山挡路,发誓要将这两座山挪走。即使他搬不完,也要让后代继续努力。操蛇之神得知此事后感到担忧,并告知了天帝。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指出,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现在河南南部、湖南、江苏等地区,这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有关。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南方地区人们对蛇的崇拜和看法。
王延寿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所建造的灵光殿时,被殿中的壁画所启发,创作了《鲁灵光殿赋》。在这首赋中,他提到了“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意象,这表明在汉初距今将近300年的时候,伏羲和女娲作为华夏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已经存在。
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一些带有塞种人风格的伏羲女娲雕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雕像展现了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古代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据说,人们将特定动物或其他自然元素作为图腾,相信它们具有神秘的力量和指引人类的作用。因此,将蛇与人结合成人首蛇身的神祇形象,也许是对蛇在图腾崇拜中地位的象征性表达。
在中国,蛇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它们可以在南方到北方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和江河地区见到。
古人对蛇常常抱有敬畏之情。他们发现蛇没有腿却能行走,有些蛇还能够释放致命的毒液。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感到惊讶和敬畏。古人观察到蛇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开始想象蛇可能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
古代人们生活的环境与身边的动植物生物息息相关。为了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他们希望获得这些动植物的庇佑,因此将它们视作神灵并塑造成自己信仰的图腾或者偶像。根据这种信仰,有的文化将蛇视为神灵,并根据蛇的特点来创造始祖的形象,因此始祖神被描绘成半人半蛇的神秘形象。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生动地阐释了这一过程。他认为中国古代人认为龙是他们的图腾,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
人最初以蛇作为祖先,努力使自己像龙一样(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就是所谓的“人的拟兽化”。不过无论怎样装扮,最终只能达到人首蛇身或半人半兽的状态,而不可能完全成为蛇。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不断进步,于是他们开始将始祖的形象设定为人首蛇身,这就是所谓的“兽的拟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模仿断发文身以模仿蛇的习俗,甚至连相关记忆也渐渐淡去。于是始祖的形象开始变得更加人性化了。
人类对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人类征服大自然之初,神灵和始祖的形象被描述为兽形。这表明大自然的力量远超人类所能及。
当人类发现自己拥有改变大自然的能力时,他们开始将神灵和始祖的形象描绘成人兽同体。
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加深,他们对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信心也在增强。因此,人们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将人类视为主要的创造者。
然而,蛇至今仍保有一些古代先民们所向往的特质,例如蜕皮和冬眠(被视为死而再生和长生不老的象征)。因此,即使蛇走下了神坛,它并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重要的部落附属物。
我国古代有许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例如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居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对蛇的崇拜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文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闽:东南越地的一种蛇。字形采用虫作部首,读音即为门的声音。”他又解释说:“蛮,指南方的蛇种。”
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他们相信蛇神有着神秘的力量,并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众多沿海地区举办出海祭龙王的活动的同时,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还能够追溯到畲族这一确切的族群,而“畲”与“蛇”同音,这一现象显示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深厚的渊源。
越国是古代百越诸国中以蛇为图腾的一个国家。
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了伍子胥为吴王建造城池时的心愿,他怀着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他说伍子胥“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
根据古代天干地支的观念,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生肖为蛇;而吴国在辰位,对应生肖为龙。由于越国位于吴国东南,因此伍子胥在南边建立了一个名为“蛇门”的城门,并在门上装饰了木蛇,让蛇头朝向北,指向越国,以示越国臣服于吴国。
如今,蛇门仍然屹立在苏州境内。据《说苑·奉使》记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历史记载都清楚表明了南方地区与蛇的紧密关系。
从以上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蛇的地位相当崇高。然而,人首蛇身的形象只在上古时代的许多神话中出现,在三皇五帝中,自大禹之后,帝王与蛇的联系逐渐减少,这可能与古代对龙的观念有关。
随着龙的地位逐渐上升,蛇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从前的高位渐渐变得普通起来。
龙是与蛇有关系的动物中最具威胁性的,因为龙通常被描述为能够战胜和征服蛇的神秘生物。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除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外,还提到了他斩杀白帝子(一种凶恶的蛇)的传奇故事。
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
司马迁的观点表明,尽管蛇的传说自古以来就被流传,但当龙与蛇相遇时,蛇却被龙所杀,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看来,蛇的地位已远不及龙。
抱歉,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作者:袁靖
编辑:伍希城
本公告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声明。我们将转载此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我们在转载时标注了错误的来源,或者内容涉嫌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更正或删除,谢谢。
带你了解神奇的面相识人术,并赠送道学知识180讲,符咒,风水,八字等资料,添加法霄道人微信:517349262 备注:交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qz10.com/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