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冢

许多游览过南京的人都去参观过中山陵,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安息之地。然而,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却有着一座由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孙中山先生衣冠塚”。孙中山在第三次访问北京时因病去世,留下了死后安葬南京的遗愿。修建陵园需要时间,所以他的遗体暂时安放在碧云寺。当他的遗体后来被移到南京时,他的楠木棺和停灵时穿戴的衣帽被永久保存在了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供后人纪念和悼念。

救国救民? 三次赴京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与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三次前往北京,因此,可以说北京是他转向革命的起点,也是他一生从事革命的终点。

1894年,孙中山首次来到北京,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他面对的是国家穷困潦倒的局面,提出了改良主义思想,希望清王朝能向西方学习治国方法和经验,走上强国之路。他曾起草《上李鸿章书》,提出了改革主张,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响应。在京期间,他看到了政治腐败和民生凋敝,甚至目睹了朝廷挪用海军经费用于慈禧的寿宴。怀着满腔热忱而来的孙中山只能带着失望与沮丧离开北京。

他在这次访问北京后下定决心与清朝断绝关系,走上了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道路。他成立了兴中会和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他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组织武装起义。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他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受邀再次访问北京,这是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的首次访问。袁世凯继任后一边打压革命党人,一边假装支持共和。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毅然决定接受邀请。到达北京时,众多百姓涌上街头,争相目睹这位伟人的风采,所到之处喧闹欢腾,各大报刊争相报道。当晚,孙中山与袁世凯进行了会谈。在京期间,两人共举行了13次会谈。25日,孙中山在虎坊桥湖广会馆主持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理事长。他强调:“今日五大政党合一为国民党,力量非常强大,将有助于推进民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这次访问共计停留了24天。在此期间,他频繁会见各界代表,出席各种活动,阐述革命思想,宣扬民主共和制度以及实业建设富强国家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一位职业革命家的胸襟和远见。

衣冠冢

23号张自忠路位于上海市,是中国近现代伟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受邀应冯玉祥之邀再次来到北京。当时第二次直奉战争刚刚结束。冯玉祥于10月23日发动了北京政变,并邀请孙中山前去商议国家大计。然而,不久后北京又被段祺瑞控制。为了尽快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孙中山不顾众人反对,冒险北上。在《北上宣言》中,他强调了必须打倒军阀及其赖以存在的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提出召集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统一与建设。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支持孙中山,推动国民会议召开。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直接领导了北京国民会议运动,声援孙中山北上。当孙中山抵京时,10多万人在前门火车站热烈欢迎。面对军阀独裁,他坚决抵制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尽管病势沉重,他不顾一切地接待在京各界人士,为革命事业争取更多支持。1925年1月,孙中山被诊断为肝癌晚期,随后搬入铁狮子胡同5号(今张自忠路23号)调养。3月11日,他自感时日无多,遂签下《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弥留之际,他还断断续续地呼出“和平——奋斗——救中国”。3月12日上午9时30分,59岁的孙中山溘然长逝。

巨星陨落? 天下同悲

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北京乃至全国乃至海外都笼罩在沉重的悲伤之中。人们普遍感到悲痛,仿佛天地为之动容,山河为之哀鸣。

当天下午,国民党成立了约300人的治丧办事处,并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发布讣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遽失导师。曷胜痛悼,哀此奉闻。”要求全体党员左臂缠黑纱,停止宴会7日。国民党各地党部都受命召开追悼会。随着北京的治丧活动结束,国民党随即成立葬事筹备委员会,遵照孙中山遗愿,在南京钟山为他修筑墓地。

中国共产党随后也发出唁电表示哀悼,希望国民党“承继中山先生的遗产,积极进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伟大事业”。同时,发表告民众书,呼吁:“全中国的民众呵!为中国民族自由而战的孙中山先生死了,我们急需以猛烈的行动告诉全世界帝国主义者及其工具——中国军阀:全中国为自由而战的民众是不死的呵!”李大钊撰写《挽孙中山》长联,称其“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

段祺瑞政府发布哀悼令,赞扬孙中山“倡导共和,为中华复兴立下了不朽功勋”。同日发布指令,安排孙中山隆重葬礼。全国各机关、学校及民众团体纷纷下半旗致哀。冯玉祥、张作霖、唐绍仪等政界人士和梁启超、黄郛、杨度等社会名流纷纷前来致哀吊唁。

世界各国领导人和机构对孙中山的辞世表示哀悼。其中,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会长季诺维耶夫发表唁电表达哀痛。此外,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日本、荷兰、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代表也前来向孙中山表示吊唁。而俄国《莫斯科真理报》、菲律宾《自由周报》以及美国和日本的报纸均刊登了孙中山去世的消息。

孙中山的葬礼是一场盛大的仪式。3月19日,孙中山的遗体从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12万名民众前来送别。在3月24日至4月1日的公祭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吊唁。4月2日上午,孙中山的遗体由中央公园移至碧云寺。护灵队伍、鸣礼炮、飞机护送,场面庄严肃穆。超过30万人参加了送葬,其中两万多人跟随灵车步行到达香山。在下午,孙中山的灵车抵达碧云寺,寺内悬挂着大量挽联和横幅,其中一副来自中法大学的挽联写着:“赤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主义;大名垂宇宙,英灵常耀两香山”。这位伟人暂时安息在了香山碧云寺。

历经战乱? 终得所愿

在孙中山去世后,中国陷入了一系列的战乱。各路军阀在北京这一政治中心你争我夺,孙中山的灵柩也曾多次面临滋扰和破坏的危险。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京,与直系军阀合作,把持政权。在这一年的春天,一群奉系官兵来到碧云寺游览,他们看到灵堂中悬挂的孙中山遗像,并询问守灵卫士:“此像何人?”得知这是民国首任总统后,官兵大声喧哗:“什么总统?”并举枪对准孙中山遗像。守灵卫士赶紧上前劝说,一些明理的官兵也加以劝阻,危机才得以缓解。之后,守灵卫士便整天关闭灵堂,拒绝任何外人进入。尽管如此,这里依然无法安宁,经常有散兵游勇骚扰制造麻烦。

张宗昌在北京开会时向张作霖提议:“孙中山停灵柩的地方风水好,所以南军(国民革命军)屡次告捷,不如将遗体毁灭以绝后患。”这毫无根据的迷信说法竟让张作霖信以为然。幸亏其子张学良极力劝阻,才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张学良一方面向南京政府发电报,希望派人尽快将孙中山灵柩运走,并申明他可以负责将遗体护送到天津;另一方面派人提醒守灵卫士,做好灵柩护卫工作。为了避免意外,守灵卫士将孙中山遗体秘密转移至一个隐蔽的山洞,直到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后,才将遗体移回原位。

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曾在维护孙中山的遗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说,他曾私下与张宗昌进行过谈判,表示对不同政见的政党和党魁都应相互尊重。熊希龄还要求保护孙中山的灵柩,并提出由香山慈幼院近在一隅,多为阵亡军人子弟的贫困儿童需要得到安宁的理由。由于受到压力,张宗昌最终同意派遣一支连队的兵力驻守香山保卫孙中山的灵柩。

1929年春,南京中山陵竣工。孙中山遗体从香山碧云寺迁奉南京紫金山安葬。5月22日,在碧云寺举行遗体易棺仪式。26日,开始移运灵柩,沿途均有军警警戒恭送,所经城门、牌楼都用蓝白布缠扎。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参加送灵活动,灵车经过时恭敬肃立、脱帽致敬。北平各处一律降半旗,所有工厂于上午7时至17时,每10分钟鸣笛一次志哀。

各团体和单位在重要街道搭建了牌楼,以示哀悼。当天下午,灵车抵达前门火车站,蒋介石、宋庆龄、孙科等人护送魂归南下。28日到达南京,6月1日将举行“奉安大典”。至此,一代伟人的生命画上了句点。

大衣伫立香山蓝苍,世人纪念伟人孙中山。孙中山曾三访京城,在古都留下了不朽的足迹。无数海内外的华族子民来到碧云寺,在孙中山先生的墓前,深切怀念这位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一代伟人。

抱歉,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带你了解神奇的面相识人术,并赠送道学知识180讲,符咒,风水,八字等资料,添加法霄道人微信:517349262  备注:交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2386372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qz10.com/961.html